《客户世界》袁道唯博士:管理如何与时俱进


  主持人 孙媛:大家都知道,目前呼叫中心作为技术名词的意义已经越来越淡化,仅仅依靠高新技术就能够打造呼叫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越来越多的呼叫中心在锤炼自己的呼叫中心时把目光投入管理,我们管理怎么与时俱进呢?我们请《客户世界》的袁博士为我们讲解,下面有请袁道唯博士。

  袁道唯:谢谢主持人,谢谢在座的各位。首先我发表一下感想,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《客户世界》杂志,可能知道的不是太多,因为我一直业余的做《客户世界》,这也是在呼叫中心的主要的月刊,我是以所谓专家出现,每期都会写卷首语,前两篇还有直接对联想和戴尔的竞争进行了评论,我也尽量避免有关活动的出席,联想花了很多努力,希望我讲讲呼叫中心的全局问题。也许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后,认为不应该找我来讲这个话题,相对来说,在联想和竞争对手中,在上篇文章中,我对联想做了直接评论。我的风格是比较直接,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,今天叫我做第一讲,也是比较惭愧,联想是比较正规的管理风格,我一开场跟这个风格就会不一样。我以前一直在IT企业,所以大家对这句话意见会不同,这是前几个月美国一个编辑写了一篇文章,它提出这个口号,当即遭到很多IT行业CEO的反驳,说一派胡言。最近他又出了一本书,讲的还是同一话题,我比较赞成这种观点,我想这与联想主流观点可能不一样。但是这个还是可以给呼叫中心一些思考。我今天会讲更多的是客户体验,这与比较前卫的职业更加重要,我通常讲的话题都比较前卫,有些可能不太适合中国的很多企业,但是如果讲老话题对大家没有帮助。我最近做的研究也是比较超前的,跟3G有关。我们大家都会讲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宝贵的财富。可能很多人不相信,在100多年前,电力刚刚发明时,很多企业有专门管理电力的副总裁,道理是差不多的,就是在某一段时间,当新技术发明的时候,如果企业能够抓住它,就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到最后就会变成大众商品,变成必需品,每个人不吃饭不行,但是不能把吃饭作为生存的本事。但这也表明技术进步,这是标准化进程,越是标准化,大家才会用。呼叫中心也是一样,大家都说CALLCENTCR,大家也叫客户支持中心,我们都可以这作为技术,五年前还是很吃香。但是现在大多数企业做呼叫中心,都不会作为竞争优势考虑。今天我们做呼叫中心想的最多的是技术之外的因素。

  呼叫中心的作用还有待发挥,特别是在中国,这一点上不能说我们与国际上接轨了,这两年我看到最多的是电话营销这一手段,在国外已经相当普遍,在中国作为典型的作用,还有待发挥,所以今年我看到不少企业还在做电话营销。我想说创新,因为IT本身不再是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,我认为更多是客户企业的创新,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讲也许过早一些,因为现在大家想的是管理好,电话尽可能接下来,客户满意度达到一定水平。我们呼叫中心完全有可能对企业有更大贡献,在新的时代里,我们甚至可以成为企业创新的很主要的来源,或者是很重要的支撑部分,这点上有很大的空间。今后我们会看到,用呼叫中心来实现企业的突破和创新。我们都知道中国500强的企业越来越多,但是全球500强里面中国企业很少,真正强的企业一方面需要自己内部的经营管理,另外时代对此造成的很大可能。

  呼叫中心有着传统的意义,我们在国内可能还不是太重视,我们很多时候为了做客户服务才去做客户服务,我做的比较多研究是3G,研究3G企业的时代做法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变化,这是爱利信做的调查,将来是3G数据业务发展的时代。在这里面看,首先想的是广告、促销,呼叫中心是与客户沟通的方式。在国内来讲,我们对呼叫中心的重要性要认识到。

  再有是呼叫中心的创新,大家如果看IT经理世界的话,有一个创新,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,美国一个OnStar公司发展就很快。我们小汽车都装上通讯设备,这是免提的,对于一个人来讲,除了工作场所,家庭以外,汽车就是第三个空间,在汽车里面有个很大问题,就是你不大可能去写字、打字。你通常通过耳朵了解一些情况的方式更多,而这个呼叫中心就直接在车里和服务提供商结合起来,它可以做的事很多,平常需要导航,你走错地方了,这时候就可以让你听到导航,他可以知道你在哪里,可以告诉你怎么走,就像一个人坐你旁边指挥你一样。我们中国有一个企业叫卡贝斯,也是拷贝美国这个公司的模式,通过里面的电话、上网、实时报道、安全报警、导航、娱乐,随着中国开车的人越来越多,这种呼叫中心的创新,对客户来讲是个体验,对企业来讲是新的方向。

  对于3G,国内有很多争论,有些人说把3G投入到高速公路也会比投入3G经济好,但是高速公路就是高速公路,3G带来远程通讯的能力,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广泛的空间,同时为我们从事服务性行业和从事沟通的人提供了很多创新,刚才说的汽车只是一例,但是将来你的呼叫中心不仅仅通过传统的声音,也可以通过视频以及各种方式和客户做沟通,这有巨大的空间,所以3G不仅仅是移动通信的领域,这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提升。

  我每次演讲都不离这个话题,客户体验不断创新的时代。移动通信行业我理解的比较多,和很多客户打交道,一些运营商提出来,我们今后卖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产品,我们卖的更重要的是客户体验。我们做的研究提出来了客户体验的十种方式,我相信大家更多的想到的是便利这一点,怎么样简化自己的流程,我们看到这十个都有影响,我看到最近国外的网站对呼叫中心研究越来越多。这张是欧洲3G运营商的3G的品牌,销售客户体验就是他们提出来的,很大一点是他们在客户管理方面的投资,他们也得到了奖项。这里是个营业厅,你可以看到大厅与我们普通的移动大厅不一样,你们看到这不是我们通常熟悉的,这个设计的主旨就是希望创造客户体验,这不仅仅为了更好的卖产品,而是为了客户的价值。

  这张图讲的是:过去我们在70年代是交易型的,谈的是产品价值;80年代谈到服务价值,在某个关键点给客户一个微笑,为客户排忧解难,现在也是我们鼓励员工做的;到90年,强调一个整体解决方案,方案这个词不好,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词,就是整体打包的对客户的一些解决措施,这提到的词有“一对一”的营销、CRM,20世纪后我们讲的更多是体验的价值。对企业讲,最关注是客户的体验,前面也很重要,但是这很多都已经成为常见、必备的东西。就像电力一样的道理,绝大部分企业都要有电力,没有电力不可能开工厂,但是没有人用电力来吸引客户。你的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现在光是一个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了。

  对于合计黄埔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它不仅仅是呼叫中心本身,这讲的是客户体验,我们最近有个展览,强调重获,这里有很多很细的东西,我拿出一个片断切面来说,他们的流程设计很具体,很详细的流程。所以这个客户体验的管理不是让客户微笑、说谢谢,这只是个习惯,更多是在公司的文化和设置上需要这些保障。我与运营商打交道多一些,现在流程要很详细的,要给客户一整套体验,不是让他们各自发挥,像我做的专业咨询公司,有了发挥的天地,有时候我们帮助厂商设计流程,来满足他们的客户体验,这不光是市场调查了,测试也很重要。

  再一个观点,这是我观察出来的,就是有不少的呼叫中心和外包会渐行渐远,我以电信行业作为例子,我访问了很多电信运营商,包括国内和国外,最上面表明,作为电信运营商所要具备的规模、功能,市场销售和品牌、中间的线表明现在典型的运营商,在欧洲国家运营商是一些传统的做法,会把网络部分外包出去,需要外包商把网络搭建好,然后大部分由自己企业成立,在面对客户这一端很多是外包出去,包括客服中心,包括营业厅。有时候不叫外包,但是允许别人用你的品牌。最底下我们看到现在有不少运营商发生了变化,移动也是个例子,把外包逐渐收回来了。当然了,现在联通有一部分还要外包出去。我有很多数据表明,在电信运营商中,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,自己管理营业厅比重会大大增加,利用第三方会减少。另外运营商很多表示要自己管理,这是两个对立的观点,呼叫中心越来越成熟,成熟的东西就会标准化,标准化的东西最后寻找的是规模效益,为了规模效益,外包是个很好的方式。这也是国内很多外包厂商为什么能够生存和扩大的基础。但是另一方面,特别是电信行业,我相信金融行业以后也会是很重要的产业,客户体验会个性化、普遍化。外包商主要了要降低成本,厂商降低成本是一方面,追求体验价值也是一方面,但是外包商满足不了这一条。这是我讲的为什么呼叫中心要有外包,当然外包还有很大的空间。但是,不是在前沿的领域。

  这是我们调查的结果(图),上面的曲线表明客户流失率,通过非渠道吸引来的客户容易流失,下面的图表也是说明同样的问题,一开始新获取的客户,可以看到非直接渠道获取的比较多,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,这些客户很大一部分会流失,自己抓来的客户一开始比较少,但是保留在这里的可能性会很高,这与企业的品牌有关。

  我今年访谈了一个香港的CEO,他强调把营业厅,把和呼叫中心收回来,他们也都是这样做的。他从CEO讲的更多的是将来的竞争,我与国内一些专家也做了访谈,国内厂商还是着眼于跟今年指标直接有关的东西,像香港运营商竞争比我们国内更加激烈,他的用户数也少了很多,但是他更加着眼于客户体验对他的重要性。他举了很多例子。其中一个例子,他说对客户信息搜集不够,我们要把客户更多的信息收回来,布置下去。过了一段时间检查,发现大家都做到了,然后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。你们想想在中国是怎么做到的,很简单,老板要求,我们设置表格,让客户填一下就可以了,这个CEO就说不行,我不仅仅要搜集客户的信息,还要客户的体验。他说信息要搜集,客户体验同样要顾及,要培训员工,要把这方面的信息搜集到,但是不要让客户觉得是为了搜集信息而打扰他。这就对员工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。

  对于这个观点大家可能不会有不同看法,问题只是在于我们有多少企业能够做到。我也参加了很多同仁的会议,今天大家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,说明联想企业的重视,组织这个会议的是做战略的,所以说服务是战略的一部分。从战略讲服务有四种,大多数企业还是把服务做成一个成本,再有好的企业把客户服务作为必须,能把服务作为竞争优势,这在中国走的很好,但是把客户服务作为品牌的具体展现,这很少,我们还总结不出经验。今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,我想是无庸置疑的,产品差异化会越来越小,你真正能够吸引客户的东西不是很多,将来虽然有很多新产品的创新,但是这些新产品的创新一定与服务联系在一起,通过服务产生的客户体验紧密联系一起,你的品牌,客户首先想到的是你的服务,而不是你卖的某一个电脑或者手机。

  很多企业提出来差异化的竞争,这本身是什么东西?在服务本身可以找到,客户服务会越来越多。

  下面一个是客户细分,我修正我过去提到的观点,我曾经讲过,客户细分走的发展方向是:你把客户一分为二,分成十到分成上百个,到最后最理想的就是“一对一”,如果对客户达到“一对一”的营销和服务,那是细分的最高境界。克特勒提出一个观点,细分只能到一定的力度,你太细分下去,企业的成本就吃不消。我们讲细分是垂直营销,他提出来水平营销,我想水平服务业可以考虑,尽管看着跟点子公司有点相似,但是也有可取之处,大家可以思考一下。另外细分是在哪个度上,我们想到客户细分,大家肯定会想到的是大客户、中客户、小客户,这逐渐会带来一些问题,我们完全按照价值为“度”细分的话,我们会把资源向大客户转移,对小客户不重视,这是个潜在的问题。像我自己也一样,等候的时间,或者要求服务,等候的时间非常长,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小客户,也经常受到这样的服务,呼叫中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是否用IBI来解决,或者用手机短信来解决,这是值得探讨的东西。我这里列出来的是在爱立信消费实验室对通讯产品客户的细分,这是根据价值观细分,结合你的生命周期,相对来说,我主要不是依靠你是大客户来细分的,当然这肯定要考虑成本问题,但是不可能单纯考虑成本。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,可以带来新的客户细分,客户满意度会高一点。

  这是一个在美国的调查,客户服务意识日益高涨,尤其前面提到的CRM,普遍实施对高端客户服务有可能,但是现在的服务面越来越广,使得很多低端客户和普通客户服务达不到。

  这个观点我也在杂志上也提出来,我希望大家也能够认可,是胜任力的问题。现代的呼叫中心,特别是我提到今后的3G到来,随着我们通讯手段的发达,客户体验被重视的话,我们不要求素质高、智商高的员工,我们需要的是可以胜任的员工,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员工的素质,有时候并不见得。我们当然希望找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,但是这些不一定是可以胜任的,胜任是每个岗位上的胜任,这是我的观点,还有每次会上我都提的老问题。我们能不能用全员竞聘手段,只要表现好就可以做这个工作,这是我们常用的做法,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员工对工作胜任力的问题。这对于呼叫中心现在来说没有解决。面对客户有时候需要很多的培训和经验,而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,就像我自己,我没有办法在各种场合去从容的应对客户。

  在3G会成立专门的组织,进行专门的培训,目的就是希望给客户带来的体验不一样,这些人的胜任力的培养会比其他团队要多一些。

  大家有没有问题,因为我讲的观点是我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观点,但是有些可能不是大家所认同的,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问。

  (台下嘉宾)问:您刚才有个观点,现在呼叫中心进入外包渐行渐远的时代,我们在两年前,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,我们会把服务外包,现在为什么会进入到渐行渐远的时代呢?

  袁道唯:对某些企业来讲,第一个是我观察的结果,不是说我一定预测,我讲了我观察了一些企业,我解释不一定对。我前面提到过专业化造成了可以外包,但是现在高效率不能是竞争的绝对优势了。对于体验,我们研究还很少,到底什么是客户体验?哪些东西是东西可以打动客户?客户可以分成几大类?有哪些话务员对应哪些客户?包括我刚才说的香港CEO,他布置下去了任务,大家做的很好,但是还是不理想。你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情况,不标准化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问,说不定十年之后,客户体验研究很透彻了,每个企业都有很好的方式,外包企业可以帮助你了解客户,满足客户需求,这时候也许外包又会成为一个趋势,这是我观察到的。

  主持人 孙媛: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?

  (台下嘉宾)问:刚才联想的李副总也说过,软件中心和物流往中国转移,他也提到呼叫中心也会往中国和印度转移,印度应该说容易点,对于中国来说,有没有成功的案例?就是国外的呼叫中心往中国转移,或者说中国是否适合,是否能够成功转移?

  袁道唯:呼叫中心向印度转移,最近在中国开始有一些,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市场,因为中国的市场不是从零做起的,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,戴尔外包就放在了国内。比如114,这很简单,查的话很容易,但是如果去问说哪个餐厅比较好呢?那就要经验了,客户将来需要的是这样的服务。像联想一样,希望给客户提供的更多,而不是光问这个软件是哪个版本,而是需要更多的建。所以我觉得一部分呼叫中心会有这个空间,比如上海文艺数码,比如美国的亚裔社会(亚洲人的社区),你有这样的社会。如果涉及到服务普通消费者的层面,我觉得可能会比较难,像戴尔一样。所以这也是在美国一直讨论的话题。主要是客户的体验问题,这对于企业会有一定的空间,但是不会成为大的产业。